今年年初,中越两国陆军在广西地区举行了名为“携手同行-2025”的联合军事演习。最初,这次演习最大的目的在于加强双方的互信与协同作战能力,并提升两国在边境防卫方面的合作水平。然而,随着演习的进行,一些关于演习的虚假信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,整个事件不幸成了舆论的焦点。
一些短视频和自媒体文章将这场本应聚焦军事合作的演习,描绘成了一场“新型步枪对决”。这一些内容甚至对演习过程进行了戏剧化加工,诸如“越南担忧中国窃取其STV-380步枪技术”,“演习中越南步枪频频卡壳,中国QBZ-191占尽优势”等言论纷纷出现在各大平台。表面上,这些言论内容详尽、图文并茂,仿佛是前线的军事秘闻。但经过事实核实,这些“爆料”绝大多数都是无中生有,甚至存在很明显的常识性错误。
其中,“越南步枪卡壳”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在一些虚假信息中,传播者故意添加了一些专业术语,试图增加其可信度,例如“钢壳弹药哑火率高达5%”以及“以色列设计无法适应东南亚湿热环境”等。尽管这些说法看似科学,然而具备基本军事知识的人会立刻意识到其中的漏洞。事实上,越南的STV-380步枪是近期列装的新型武器,虽源自以色列的加利尔ACE步枪,但加利尔系列本身就继承了苏联AK系列的设计精髓,而AK系列因其卓越的稳定性和可靠性,早已在全世界内被证明适应任何极端环境,尤其是在热带丛林等湿热气候下更具优势。因此,若说这种枪械频繁发生故障,简直是对长期在热带环境中作战的军队能力的误解。
此外,另一个谣言是称越南在演习中严防中国士兵接近STV-380步枪,以避免“技术泄露”。这一情节听起来像是谍战剧中的情节,但在现实中几乎不有几率发生。加利尔ACE及其衍生型号早已多次出现在国际防务展上,许多国家军警都已采购使用,中国也早在与其他几个国家的军事交流中接触过相关型号。因此,若中国有意研究该枪械,根本不一定要通过一次联合训练去“偷窥”技术细节。此外,STV-380步枪本身是获得授权生产的,并非独特的自主研发武器,关于“防止技术泄露”的讨论实则毫无意义,反倒暴露了谣言传播者对国际军贸体系的无知。
与此同时,关于中国QBZ-191步枪的传言更是夸张。有人称QBZ-191具有“自动计算弹道的智能火控系统”,“外接智能单兵终端”,“实时共享作战数据”等高科技能力。事实上,虽然QBZ-191确实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和全导轨系统,能够支持各种瞄准设备的安装,但目前列装部队的版本并不具备上述的“联网功能”。中国虽然在智能瞄准系统上进行了一些探索,并已实现类似美国XM157的技术,但这些技术仍处于测试阶段,尚未实现大规模装备。所以,过度宣传这种“革命性装备”不仅容易误导公众,更可能削弱真实军事实力的形象。
总体来说,中越“携手同行-2025”联合演习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增进两国间的信任与协同作战能力,而不是单纯地进行装备对比。演习内容涵盖了多个领域,包括山地攻防、防御作战以及指挥协调等。双方士兵在演习中通过相互学习,了解不同战术和作战风格,逐步加强了彼此的沟通与协作,这对于避免误解、减少冲突,并提升边境地区的安全意义重大。
军事话题本身便具有较强的情感共鸣,尤其是在涉及国家之间的“强弱”对比时,容易激起公众的强烈反应。但实际上,军事作为一个高度专业的领域,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,虚假的言论和夸张的说法只会误导舆论,甚至有可能影响到两国的外交关系。增强自信心是必要的,但这并不代表要通过贬低他国来提高个人的形象。真正的强大,应该通过真实的实力和透明的合作来展现,而非虚构他国的落后。